四大主軸與願景-烏溪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願景規劃
烏溪發源於中央山脈合歡山西麓,流域地勢呈東北向西南走向,流域形如袋狀往河口龍井及伸港收縮,本流(含南港溪)由東向西流,沿途滙集眉溪、北港溪、貓羅溪、大里溪、筏子溪等17條中央河川及隘寮溪等8條中央管排水後滙入臺灣海峽,流經臺中、南投及彰化3縣市,幹流長約119公里,流域面積遼闊達2,037平方公里,為臺灣第四大流域。傳說中未經開發的烏溪,原是鳥類棲息的天堂,常見鳥類成群飛翔,當大群鳥群展翅飛起,其數眾以蔽日,致使溪水看起來漆黑一片,故名「黑溪」(引自維基百科)。也因烏溪流域面積遼闊,全境海拔落差達三千四百公尺,山坡地及高山面積約佔3/4,地理環境包含高山、盆地、丘陵、台地、平原、海口濕地等極富多樣性,原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如流域東半部大面積的森林,向來為中部地區重要的生態資源;又如烏溪河口寬達四公里左右的潮間帶,是全國最大的水鳥棲地之一,已劃為大肚溪口野生動物保護區。
蜿蜒玉絹接天來,浩瀚銀花遍地開。白鷺田園欣獵食,烏溪水土惠農栽。 — 白鷺鷥 詠草屯烏溪, 2013
可以想像烏溪河川蜿蜒而行,芒草遍布灘地,白鷺鷥在田野間覓食,氾濫的洪水也肥沃了農地,而烏溪由上游傾瀉而下的100多公里路程,除記載著先民胼手胝足的開墾故事,也書寫了從過去到今日沿岸城市的人文繁茂,從下游的都市風貌至中游農村田野風光,到上游的自然明媚的山景,沿線地景與自然環境莫不動人心弦。但隨著都市快速發展、防洪治理與水資源工作逐漸完成,已明顯影響了烏溪流域整體環境,而中下游河道沿線較缺乏整體性的規劃與整理,也形成人與環境間的隔閡。
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願景規劃不只是環境的營造,尚包含人與環境的良性互動,配合水循環的與生態演替的機制,適度取用環境資源,且應維護環境資源,並在規劃過程應並納入氣候變遷對降雨與防洪新情勢,以人與環境和諧共生為目標。本計畫烏溪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願景及目標上,在依循民國109年4月「中央管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計畫(110~115年)」所揭示之「韌性承洪,水漾環境」為指導原則的前提下,期盼藉由烏溪水域生態環境的提昇及近水空間之形塑,將民眾引入合適的水岸自然綠帶與水域生活藍帶中,並導入公民參與,結合近年在地團體推動生態保育動力與成果,形塑「好水好山 ‧ 生態共榮」之整體願景,以達到永續經營之目標。計畫執行期間將透過平台會議持續討論確認,再回饋檢討修正,並據以擬定各項策略目標。依整體願景,本計畫提出烏溪流域在水道風險、土地洪氾風險、藍綠網絡保育及水岸縫合等各面向之改善與調適願景如下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