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岸縫合|策略與措施
一、水岸縫合面向改善與調適策略
(一)基本架構
水岸縫合面向之改善與調適願景目標,藉由提升水域營造亮點可及性,透過串聯動線與水域節點營造,增進地區民眾對水岸環境之情感或水岸週遭文化歷史重現的契機,提供與優化社會休閒遊憩之服務功能。基此,本計畫將以點、線、面組成之基本架構為主,進行烏溪水系之綠色基盤建構提出水岸縫合之改善與調適策略。為達上述水岸縫合之願景目標,本團隊以點、線、面為基本架構,提出各層次之目標,並在此架構下發展適當之改善與調適策略,如圖1所示,說明如下:
· 點層面:以補綠與增綠為原則,營造水域節點
· 線層面:以烏溪為骨幹,水圳為枝幹,鍊結周遭水綠空間
· 面層面:以點、線為本,建構完整藍綠基盤
圖1-水岸縫合調適策略架構圖
(二)水岸縫合面向重點改善與調適策略說明
磺溪流域水岸縫合改善與調適策略如表1所示,說明如下:
表1-水岸縫合改善與調適策略表
二、水岸縫合面向改善與調適措施
延續水岸縫合改善與調適規劃策略,本節進一步依據水岸縫合各層次之目標架構,發展適當之改善與調適措施,以達到烏溪水域水綠網絡串聯,並縫合斷鏈空間及文化,各重點課題改善與調適措施,水岸縫合重點如表2及圖2,並以筏子溪為例如圖3,說明如下:
1.創造融合生態、環境與生活的空間樞紐
· 整合潛在亮點提升水岸空間完整性
整合烏溪流域內空間藍圖計畫、相關計畫及現勘、水文化空間調查,以高度發展且公共設施需求高的臺中都會區,如筏子溪、旱溪排水、綠川、柳川等重點營造水域,以及上游南投縣主力規劃的南港溪及枇杷城排水為優先,修補都會區綿密的水綠休閒網絡,提升水岸休憩空間品質及完整性。中下游地區建議以筏子溪為優先,整併水岸門戶迎賓水岸廊道至筏子溪環境教育導覽館,將筏子溪左右岸帶狀水岸開放空間與新興住宅開發單元接合,完善臺中市最重要的新興水域營造核心區域。。
· 指引既有涵洞親近水岸空間
烏溪流域內有多處水岸空間受高速公路、快速道路阻隔,如烏溪主流左岸下游斷面11至斷面34為國道3號,而國道6號自斷面49開始穿梭於左右兩岸,形成烏溪主流水岸與周邊的阻隔;而支流筏子溪及大里溪的亦有臺灣高鐵、國道1號高速公路、台74線阻隔問題,建議於上述重要交通建設間尋找可穿越交通阻隔之涵洞,建議以串聯水域重要環境營造結點搭配指標系統及水域環境整體營造,提供兩岸及周邊都會區水岸休憩之契機。
2.結合堤防新整建契機建置水岸綠廊
· 軟化重要水綠基盤之支流、區域排水、農田水圳
透過生態熱區與主、支流、水圳交疊處空間梳理,指認出流域內重要的水綠基盤,經防洪評估分析後,透過圳路生態工程改善等近自然工法,增加渠道結構的異質性,營造多樣生物的棲息空間,達到藍綠網絡線性增綠。
· 既有橋體增設自行車道及自行車牽引道
利用水防道路及自行車道串聯整體流域連通兩岸,以牽引道、橋下木棧道等策略以消除騎行障礙,同時也接軌臺中縣整體自行車網系統,形成一個完整的綠色動線系統。
· 營造烏溪水系植樹固碳可能區位及營造綠色廊道
根據上述說明,本計畫盤點河川區域內適合種植之區位,以求兼顧生態及碳匯需求雙贏。然相關植栽作業仍需符合「河川區域種植規定」,包括河川區域內種植之植物種類、高度及位置,建議堤外以種植草本植物為主;堤內則以原生景觀植物為優先,選用植栽皆應以適地適種為優先考量為前提,預計短期以廠商或機關(林務局、林試所、農改場)可供之原生種為原則,中長期則依各案環境研提欲營造之河畔林組成,無苗木者進行採種育苗。
本計畫將河川區域內之可種植區域劃分為:1.防汛道路、2.土堤堤頂、3.堤防後坡、4.堤防前坡、5.生態保育綠色網絡發展建置計畫分析出的陸域廊道兩側、6.現有河道整理需求之預定地、7.外來種移除後補植區、8.與烏溪流域林區管理處共同合作之自然植被復育區及9.既有開口堤區域與越堤路共九類。各區位列入原因及植栽選用說明如表2所示。
表2 烏溪水系植樹之區位及植栽建議表
建議區位
考量
植栽建議
防汛道路
民眾較常經過、行車
以可遮陽(冠幅大)、可觀花或觀葉、無較大落果造成行車安全疑慮、非屬淺根系易破壞路面之原生喬灌木優先。如:楝樹、、楓香、天料木、台灣紅豆樹、豆梨、黃連木、香楠等
堤後坡
可能有不同形式(斜坡或花台)、民眾行經防汛道路可看見
以遮陽(冠幅大) 可觀花或觀葉、無較大落果造成行車安全疑慮的原生植物為優先。如:天料木、台灣紅豆樹、豆梨、灰木、山黃梔、台灣赤楠、山芙蓉、車桑子、地錦、狗牙根、兔尾草、琉球野薔薇等
堤頂
日曬強、常為民眾散步活動區域
以可遮陽(冠幅大)、可觀花或觀葉、具文化與環境教育意義的原生民俗植物為優先。如:楝樹、、烏桕、無患子、降真香、山黃梔、內苳子、車桑子等
堤前坡
可能有不同形式(斜坡或花台)、民眾行經堤頂可看見
以可提供動物利用,並兼顧生態與安全的原生植物為優先。如:白茅、蘄艾、地錦、兔尾草、山芙蓉、山黃梔、黃荊、狗花椒、降真香、杜虹花、台灣梭羅木、豆梨、白葉釣樟、狗花椒、降真香、楝樹、烏桕等
陸域廊道兩側
生態廊道串聯、 動物利用
以棲地品質提升、複層植被、可提供動物利用為優先。如:蘄艾、白茅、地錦、兔尾草、琉球野薔薇、白葉釣樟、降真香、山黃梔、黃荊、車桑子、黃連木、豆梨、楓香、台灣梭羅木、楝樹、烏桕等。
河道整理預定地
工程擾動後,加速原生植被回復、棲地復原
以棲地品質提升、可提供動物利用、生長快速之原生草本植物為優先。:如甜根子草、白茅、狗牙根、兔尾草、地錦等
外來種移除後補植區
外來種移除後,加速原生植被回復、棲地復原
以複層植被、棲地品質提升、可提供動物利用、生長快速之原生植物為優先。:如甜根子草、白茅、狗牙根、兔尾草、山黃梔、黃荊、厚葉石斑木等
自然植被 復育區
林區管理處選定自然植被復育區
以複層植被營造、棲地品質提升及可提供動物利用為優先,建議種植原生植物,如:甜根子草、白茅、蘄艾、地錦、兔尾草、山芙蓉、冇骨消、厚葉石斑木、山黃梔、黃荊、狗花椒、降真香、杜虹花、台灣梭羅木、豆梨、白葉釣樟、楝樹、烏桕、黃連木等
開口堤區域
人少、沒有堤防阻隔
以可提供動物利用,並兼顧生態及安全的原生植物為優先。如: 狗牙根、兔尾草、白茅、月桃、蘄艾、冇骨消、厚葉石斑木、灰木、白葉釣樟、山芙蓉、車桑子、無患子、台灣紅豆樹、香楠、楝樹等
註:應考量現地及周邊環境、區域文化背景、環境教育、可能利用該區之動物習性等需求,調整植栽選擇
3.建構融入人文及文化元素之水綠網絡
· 流域內主支流、區域排水及水圳等水岸步道營造及解說導覽系統建立
配合水網絡空間梳理及營造多樣生物的棲息空間,達到藍綠網絡點狀補綠與線性增綠後,應導入都會水岸、親水結點、農業引水、古水圳步道及溼地營造,並輔以指標建置導覽系統,方可連結流域內之景觀、人文歷史資源。
· 人文與文化元素擷取與轉化於設計
地方人文及文化元素在環境景觀的設計轉換既要展現在地文化的直觀特質,又需有創造性的手法,才能具有時代的意義,整體造型上應以簡潔為主。建議透過套疊分析流域內支流、區域排水、古圳、古道、堤防、紀念碑…等,將部落、漢人之空間紋理轉化為空間定位與性質及空間景觀元素,如建材、象徵空間的指認與營造。
圖2-烏溪水系水岸縫合重要與課題改善與調適措施綜整示意圖
圖3-水岸縫合措施綜整示意圖-以筏子溪及臺中市區周邊為例